企业科创新动向:三组数据揭示

2024-12-06 11:01

14.89%、连续七年;8.86%、13.61%;3%、21.8%……这三组看似平常的数据,实则隐藏着企业科创活力的密码。它们分别对应着研发费用研发强度的双双增长、国内有效专利数量增长率与国际有效专利数量增长率的稳步提升、企业研发人员占比与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招聘需求的不断提高。


记者最新获悉的数据揭示了企业的科创新动向。专家表示,此动向表明我国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特征愈发显著,也彰显出其加速向“新”布局的态势。


14.89%和连续七年:研发费用研发强度双增


一束筷子粗的SYT65(T1000级)碳纤维,能够拉动两架C919国产大飞机。在世界上,具备碳纤维研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国家寥寥无几,中国位列其中。2023年,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复神鹰建设的全球单体最大、年产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在青海西宁全面投产。目前,中复神鹰连云港总部已成功制备T1100级碳纤维。这一系列突破的背后,是持续不断的创新研发。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年均研发经费投入达100亿元以上,复合增长率为12.3%,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1%。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企业都需培养向“新”力,而加大研发投入是关键所在。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日前发布的202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释放出创新动力强劲的积极信号。500强企业2023年共投入研发费用18137亿元,比上年增加2350亿元,增幅为14.89%;企均研发投入为39.17亿元,比上年的35.80亿元增长了9.41%;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占其营业收入总额的1.90%,较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的最高值。中国企业500强平均研发强度已连续第7年提高。


这些上扬的数据曲线,既蕴含着企业夯基蓄能的积累,也能感受到其向“新”布局的强烈脉动。数据显示,2024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平均研发强度为2.39%,比上年提高0.09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业研发力度持续领先,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研发强度、人均研发费用行业排名中位居首位。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态势: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10万亿元,同比增长3.9%。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前三季度研发强度分别为4.74%、9.94%、4.73%。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以及计算机、电子、机械设备等行业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上半年研发强度达到5%以上。


8.86%、13.61%:国内国际有效专利齐涨


在舍得投入的同时,还需有真实的产出,专利数量和质量无疑是观察企业创新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国内众多企业通过申报专利、参与标准制定等方式提升“含科量”,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实现专利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升。


从2024中国企业500强的情况来看,共申报专利总数202.97万件,比上年增加4.44万件,增长7.66%。其中申报发明专利89.96万件,比上年增长19.67%。2024中国企业500强中发明专利占全部专利的43.83%,占比比上年提高4.40个百分点,发明专利占比在两连降后再次回升。


全国工商联日前发布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民营企业500强拥有66.67万件有效专利,较上年增长9.39%;其中,国内有效专利数量增长8.86%、国际有效专利数量增长13.61%。


在参与标准制定方面,中国企业的活跃度持续提升。2024中国企业500强共申报参与标准制定75252项,较上年增加142项,企业申报参与标准制定的数据实现六连升。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上,企业共申报参与5267项国际标准制定,比上年增加275项。


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只有将这些专利、标准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其价值。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发布的《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报告》指出,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集聚了全国企业近五成的研发经费投入,产出了七成左右的发明专利,贡献了全国12.71%的GDP。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高蕊认为,大企业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基础与知识储备。同时,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庞大的多层次市场需求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卡脖子”技术,强化科技攻关突破,注重科技管理创新,探索管理新模式、新方法,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要通过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带动新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3%、21.8%:研发人员与招聘需求两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就能拥有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研发创新,不断强化人才支撑。这一趋势在《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中有所体现:民营企业500强中,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超过3%的企业有353家,较上年增加27家;超过10%的企业有188家,较上年增加13家。


总量在变化的同时,结构也在发生改变。与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相呼应,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迅速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近日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招聘需求在总量中的占比为21.8%,超过两成,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等特征,核心技术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产业中的核心技术岗位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招聘需求中,14类核心技术岗位的招聘职位数占比为22.5%。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岗位、人工智能工程师、半导体/芯片工程师等职位薪酬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态势。


选好人才,更要善用人才,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一边是应届生招聘火热,另一边跳槽的员工有陆续回归的。”又到一年招聘季,国投集团旗下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车爱明格外忙碌。


从曾经的“持续失血”到如今的人才回流,背后是这家老国企选人用人机制的改革:员工持股计划“深度绑定”骨干核心人才;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跑市场的一线业务员收入超过主管,有管理人员因不胜任而转岗为普通员工……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是以创新为导向强化激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仅多种中长期激励措施就惠及超49万名骨干员工。


创新离不开“软环境”。企业要努力,政策也要给予支持。“真金白银”的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国家将符合条件的行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央行联合科技部印发《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指导和推动北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要素密集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要求扩大辖区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国资委进一步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已批复中央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共112个项目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研发动力愈发强劲,成果转化愈发顺畅,人才激励愈发活跃,创新之“树”便能愈发枝繁叶茂。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企业向“新”发力,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免费咨询
  • 咨询电话

    13932183744

  • 业务咨询

    咨询留言,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