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授权确权审判案析(2014-2024)》全文发布!

2024-12-06 15:46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14年11月6日,全国首批知识产权专门法院之一的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正式成立,承担起护航创新发展的重任。


10月17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举办国际开放日活动,聚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成果,全面回顾十年发展历程,并发布《涉外案件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办理参考》(2024年版)和《专利授权确权审判案析(2014 - 2024)》。丹麦、法国、意大利、韩国、英国驻华大使馆的代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国际商标协会(INTA)北京办事处的代表,全国及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有关负责同志,以及近20家新闻媒体如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出席了活动。


勇担护航创新使命 展示十年发展成果


活动开始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院长刘双玉致欢迎辞。她指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伴随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成长,与世界科技进步同步。近十年来,该院以实际行动践行专业审判机构的职责与使命。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国际开放日


近十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始终坚持提供诉讼便利化服务,一审案件网上立案率超过91%,实现所有类型案件诉讼材料“一次扫描、全程使用、一键归档、一键上诉”的全流程电子化,力求实现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始终坚持依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不断提升专业化审判能力,阿斯利康发明专利行政案等4起专利案件被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及南方中心“知识产权与公共卫生案例数据库”收录,小马智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秘密案、话剧《窝头会馆》著作权案等75起案件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保护标杆性典型案例”;始终坚持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不断提升审判质量效率效果,截至2024年9月,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近20万件,其中涉外案件约3.4万件,收到来自国际组织、世界主要国家行业协会、全球多个行业领军企业、外籍当事人的感谢信,成为知识产权诉讼纠纷解决的“国际优选地”;始终坚持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先后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举办国际化论坛,与国际商标协会(INTA)共同举办的会议是该组织首次与中国地方法院举办的双边会议,努力为世界知识产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始终坚持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截至2024年9月,成功接待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的117批次、1775人次的外事访问,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重要窗口之一。


聚焦便利涉外诉讼服务 发布《涉外案件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办理参考》(2024年版)


在新闻发布环节,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政治部主任、新闻发言人路光主持。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委会委员、立案庭庭长、二级高级法官仪军发布了《涉外案件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办理参考》(2024年版)。他表示,2023年12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组织专门力量编写发布了涉及6个国家的《涉外案件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办理参考》,获得国内外当事人的认可。为进一步方便涉外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该院充分考虑涉外当事人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拓展涉及国家范围并细化内容,形成了涵盖五大洲18个国家的2024年版《参考》。


2024年版《参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取消外国公文书认证要求的公约》履行相关要求为主线,系统阐述了涉外诉讼主体资格证明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在内容上,按国别划分章节,详细列出主体资格证明所需文件清单及公证认证办理流程,具有便捷实用和国际性的特点,为涉外当事人规范、高效办理公证认证材料提供了明确指引。


聚焦十年专业审判 发布《专利授权确权审判案析(2014 - 2024)》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委会委员、审判第一庭庭长、三级高级法官周丽婷发布了《专利授权确权审判案析(2014 - 2024)》。她介绍,作为全国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专属管辖法院,建院近十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受理的专利授权确权案件有三大特点:


一是案件数量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截至2024年9月,共受理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14345件,年均增幅5.65%。其中,发明专利确权案件占比最高,体现了发明专利对市场主体的重要性,也反映了高价值专利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二是近三成案件涉及新技术新产业,尤以涉新一代信息技术、涉高端设备制造产业占比最多,显示出相关新兴产业积极布局专利,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趋势。


三是超两成案件涉及国外主体,当事人来自全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主体积极在中国申请专利、进行专利确权,表明中国市场对全球企业的吸引力,也体现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力度的不断增强。


本次发布的《案析》精选了58件专利授权确权典型案例,提炼了20条具有指引价值的案析,包括“一种制作半导体器件结构的方法案”“电磁选针器线圈铁芯结构案”“制备SGLT2抑制剂的方法案”“发酵乳的制造方法案”等典型案例,从区别技术特征的确定、整体发明构思、权利要求的解释、功能性限定特征、修改超范围等角度进行阐释。体现了以下原则:充分尊重并科学评价发明创造的技术贡献,发挥专利制度激励创新创造的制度效能;准确解释和确定专利申请内容和专利权保护范围,匹配专利保护范围与技术贡献,平衡创新激励和公共利益;有效引导申请人提高专利申请文件撰写质量,为专利权的保护和运用奠定坚实基础。


李辉法官答中国日报记者提问,芮松艳法官答法治日报记者提问。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因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而设立,伴随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前行,通过公正的司法审判激励创新、护航发展,努力探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中国经验和模式。未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将继续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为全球知识产权治理贡献中国司法智慧。

免费咨询
  • 咨询电话

    13932183744

  • 业务咨询

    咨询留言,我们会尽快联系您